中国铝业遵义氧化铝有限公司将其依法取得勘查权的遵义县大茅坡铝土矿区(探矿权证号5200000710872,面积48.94 Km2,有效期限2007年8月15日至2009年8月15日)委托我队在区内开展铝土矿地质工作。目的在于为该区铝资源规划及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以减少矿山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并尽可能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队受其委托,从2008年2月上旬起到2008年6月初止,历时5个月。对该区进行了预查地质工作。
通过工作获得如下地质成果:
(1)大致了解了测区内地层、岩性及构造特征;
(2)大致了解了测区铝土矿成矿控制条件,矿体分布情况,成矿远景;
(3)大致了解了区内浅部铝土矿矿体数量、形态、产状,可能延深的空间位置;
区内共发现五个矿体,各矿体均只有地表工程控制。Ⅰ号矿体有四个工程控制,控制间距为
鉴于上述工作成果,业主委托我队本着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的原则,对该区直接进入详查地质工作。我队根据业主要求,编制了《贵州省遵义县大茅坡铝土矿区地质详查设计》,该设计经业主组织专家评审。我队根据设计于2009年3月起,组织实施了上述工作,但经过5个月的工作,证实该矿区无找矿前景,已不必再行投入地质工作。因此,经与业主协商,结束该区地质工作,我队遂编制了《贵州省遵义县大茅坡铝土矿区地质勘查工作总结》。
第二章 矿区概况
2.1勘查区位置、交通
贵州省遵义县大茅坡铝土矿位于遵义县170°方位,直距约
工作区范围由如下表(插表2-1)地理坐标圈定:
遵义县大茅坡铝土矿拐点坐标一览表 插表2-1
点号 |
东经 |
北纬 |
1 |
106°50′45″ |
27°20′00″ |
2 |
106°50′45″ |
27°23′30″ |
3 |
106°54′30″ |
27°23′30″ |
4 |
106°54′30″ |
27°18′00″ |
5 |
106°52′00″ |
27°18′00″ |
6 |
106°52′00″ |
27°20′00″ |
面积 |
55.29平方公里 |
2.2矿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矿区地处贵州高原北部,属低中山地形,总体势北高南低,矿区最高点为矿区南部的王家大山,海拔标高:
区内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较长,每年260天左右。降雨量充沛,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在
区内以农业为主,产水稻、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菜、五倍子、烤烟等,粮食自给。
区内工业不发达,劳动力丰富,农村电网已改造完,用电方便,对矿山企业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3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1976年贵州108地质大队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遵义)1:200000》,1980年贵州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息烽幅)1:200000》,大致查明了区内的地层时代层序、岩性构造。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三总队、五总队,贵州省地矿局102队、106队都曾在区域内的开展了踏勘到普查、评价等不同工作程度的铝土矿找矿地质工作。
我队于1986年在该区作过1/5万铝土矿踏勘地质工作。
2008年2月初起到2008年6月底,我队受业主委托,对该区进行预查地质工作,开展了1/1万地质草测、1/5000地质剖面实测,探槽,取样分析测试,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等项工作。提交了矿区预查地质小结,预测矿区铝矿石资源量168万吨(334?)。
完成实物工作量情况如插表2-2所示。
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 插表2-2
序 号 |
工作项目名称 |
单 位 |
数 量 |
备 注 |
1 |
1/万地质草测 |
km2 |
10 |
|
2 |
1/万工程地质调查 |
km2 |
10 |
|
3 |
1/万水文地质调查 |
km2 |
10 |
|
4 |
1/万环境地质调查 |
km2 |
10 |
|
5 |
1/5000实测剖面图 |
Km |
21.24 |
7条 |
6 |
探槽、剥土施工 |
m3 |
945.25 |
15条 |
7 |
化学基本分析样 |
件 |
96 |
|
8 |
探槽、剥土编录 |
m |
306.8 |
15条 |
9 |
报告编制 |
份 |
1 |
地质小结 |
2.4以往工作评述
以往地质工作大多集中或侧重在已知矿床(点)或交通较便利的地段,对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地区工作程度均较低。
2008年预查地质工作查明,区内铝土矿属产于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碳酸盐岩侵蚀面上的沉积型一水硬铝石铝土矿矿床。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下石炭统九架炉组(C1j)为本区铝土矿赋矿层位。
通过工作,共发现五个矿体,各矿体均只有地表工程控制。Ⅰ号矿体有四个工程控制,控制间距为
2.5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工作根据详查设计,从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底,历时四个月。完成工作量情况如下表(表2-3)所示。
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 表2-3
序 号 |
工作项目名称 |
单 位 |
数 量 |
备 注 |
1 |
1/万地质草测 |
km2 |
51 |
|
2 |
1/万工程地质调查 |
km2 |
51 |
|
3 |
1/万水文地质调查 |
km2 |
51 |
|
4 |
1/万环境地质调查 |
km2 |
51 |
|
5 |
探槽、剥土施工 |
m3 |
2069.57 |
22条 |
6 |
化学基本分析样 |
件 |
77 |
|
7 |
探槽、剥土编录 |
m |
336.7 |
22条 |
8 |
机械岩心钻探 |
米 |
35.03 |
2孔 |
9 |
报告编制 |
份 |
1 |
地质勘查工作总结 |
矿区从预查到详查?,完成实物工作量如下表(表2-4)所示
总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 表2-4
序 号 |
工作项目名称 |
单 位 |
数 量 |
备 注 |
1 |
1/万地质草测 |
km2 |
61 |
|
2 |
1/5千地质剖面实测 |
Km |
21.24 |
7条 |
3 |
1/万工程地质调查 |
km2 |
61 |
|
4 |
1/万水文地质调查 |
km2 |
61 |
|
5 |
1/万环境地质调查 |
km2 |
61 |
|
6 |
探槽、剥土施工 |
m3 |
3014.82 |
37条 |
7 |
化学基本分析样 |
件 |
173 |
|
8 |
探槽、剥土编录 |
m |
643.5 |
37条 |
9 |
机械岩心钻探 |
米 |
35.03 |
2孔 |
|
报告编制 |
份 |
1 |
地质勘查工作总结 |
通过工作,由原有的5个矿体变为9个矿体,增加的矿体并非新发现的,而是因工程加密后,其间多个工程未见矿,将2008年圈定的3#矿体,分为5个矿体。
第三章 区域地质
3.1区域地层
区域内未见岩浆岩出露,出露地层由上至下依次有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中生界三迭系中下统;上古生界二迭系及石炭系下统;下古生界奥陶系下统及寒武系。
1、新生界有下第三系及第四系,下第三系由紫红色砾岩、含泥质粉砂岩组成,第四系由冲积砂、砾,坡积砂土、粘土组成。
2、三叠系上统以滨、浅海相沉积的砂岩、粉砂质页岩等碎屑岩为主,下统夜郎组、茅草铺组以及中统松子坎组、狮子山组均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3、二叠系缺失下统,中统梁山组为页岩、石英砂岩等碎屑岩;栖霞、茅口组则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上统龙潭组为沼泽、泻湖相沉积的有机质粘土岩、硅质泥灰岩及煤层;长兴组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
4、石炭系仅见下统九架炉组,岩性以铝质粘土岩为主,局部富集为铝土矿;
5、奥陶系仅保留下统桐梓组小部,岩性以硅质泥灰岩为主,间夹页岩;
6、下古生界寒武系仅见有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以白云岩等碳酸盐岩为主;
3.2区域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的西南部,黔北台陷遵义断拱中段。区内以北东向构造和北北东向构造为主。
区内褶皱构造背斜较紧密,规模较小,向斜较宽缓,规模较大。褶皱轴向,西部以北北东向为主,中部轴向以北东向为主,东部轴向则北东东向为主。褶皱轴向总体向南西收敛,向北东撒开,形若扇状。区内规模较大的褶皱从西向东主要有碗厂向斜,南北镇向斜,深溪向斜,瓮家坝背斜,团尚向斜,复兴背斜及三星场向斜。
铝土矿多分布在向斜翼部,背斜轴部个别地段因断层切割,下盘局部有零星含矿层分布。
区域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断裂带的特征大都与褶皱轴向近于平行,呈北东向排列,北东向断裂延伸较长,断距较大。北西向断裂则规模较小,常切断北东向断层和背斜、向斜轴线,证明北西向断层形成时期较晚。断裂构造对矿体起破坏作用:矿层或因断裂上升盘抬高被剥蚀或因下降盘降低而深埋地下。
3.3区域矿产
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以铝土矿、锰矿等沉积矿产为主,具有中型矿床规模,经济意义较大,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其次有黄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煤矿、硅石等。
第四章 矿区地质
4.1地层、岩性
矿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石灰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地层由上至下为:
1、第四系(Q)
零星分布在缓坡及地势低洼地带,多被置为耕地,岩性为黄色、褐黄色、暗黄色粘土,常夹碎石,厚0~20米不等。以角度不整合于各地层之上。
2、中三叠统狮子山组(T2sh)
分布在矿区南东角,岩性为灰色中至厚层状粗晶灰岩,未见顶,整合在下伏松子坎组之上;
3、中三叠统松子坎组(T2s)
分布在矿区南东角,岩性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白云岩、页岩,厚200~300米,整合在下伏夜朗组九级滩段之上;
4、下三迭统夜郎组(T1y)
分布于矿区南东,分为三段:下段沙堡湾:为黄绿色、灰绿色白云质页岩,厚0~10米;中段玉龙山:为灰色薄层状灰岩、中~厚状灰岩,厚度200~250米;上段九级滩段:为紫红色泥岩、页岩夹薄层泥灰岩。厚度100~150米。整合于上二叠统长兴组之上。
5、上二迭统长兴组(P
长兴组分布矿区南东,由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组成。厚30~60米。整合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之上。
6、上二迭统龙潭组(P
分布于矿区南东部。下部为灰、浅灰色块状富含植物根茎的粘土岩炭质页岩及一层煤。粘土岩中富含星散状黄铁矿,厚10~15米。中部为灰、黄灰色粘土质岩屑砂岩,含炭质粘土岩,炭质页岩夹一层煤。厚50~60米。上部:灰黄色薄层细~中粒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夹粉砂质粘土岩、炭质页岩夹1~2层煤。局部可见到1~2米厚的硅质岩。厚35~50米。假整合于中二叠统茅口组之上。
7、中二迭统栖霞、茅口组(P2q+m)
分布于矿区南东及北西部(背斜两翼),呈北东向展布。其岩性变化如下:
下部:为灰黑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瘤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燧石条带和炭质页岩,富含沥青质及星散状黄铁矿,厚度15~25米。假整合于下石炭统九架炉组之上或整合于梁山组之上。
中部:深灰色、灰黑色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含黑色燧石结核,缝合线结构发育,方解石脉发育,方解石多以团块状产出为主,次为细脉状。厚100~140米。
上部: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顶部夹黑色薄层硅质岩及中厚层燧石条带灰岩。厚50~70米。
8、中二叠统梁山组
零星分布在背斜两翼,岩性为黑色炭质页岩、含质泥岩。厚0~
9、下石炭统九架炉组(C1j)
广泛分布在矿区,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延伸至图幅外。该层以粘土岩为主,夹铝土矿、黄铁矿和赤铁矿的含矿岩系。可分下部粘土岩段和上部铝质岩段。该层为本次工作的目标层。
下部粘土岩段:由紫红色、紫色、灰色中厚层状含铁质或铁质粘土岩组成。局部见铁绿泥石岩,由南向北该段颜色逐渐变为灰色、紫色、紫红色含黄铁矿、赤铁矿结核。含铁粘土岩,由南向北厚度由小变大,该层厚度5~25米。黄铁矿呈星散状、结核状分布。
上部铝质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紫红色、褐黄色厚层,碎屑状、半土状、土状铝土矿,夹薄层至中厚层铝土岩及含铁粘土岩,厚3.0~25米。
含矿岩系厚度随下伏古岩溶面的起伏变化,古岩溶凸起部位厚度变薄,凹下部位厚度变大,矿体规模及质量与含矿岩系厚度变化成正相关关系,上部铝质岩段厚度>5米时,有矿体赋存的可能性大。
该层假整合于下奥陶统桐梓组或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之上。
10、下奥陶统桐梓组(O1t)
灰黑色薄层状硅质泥岩夹灰色泥灰岩、钙质页岩。硅质泥岩。厚0~
11、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2-3ls)
分布在矿区中部。岩性为浅灰、灰色中厚层、薄层致密至细晶白云岩、层纹状白云岩,厚度大于200米。出露不全。
4.2构造
矿区位于尚嵇场—核桃坪向斜北西翼中段,该向斜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东起遵义县茅栗镇,南西到开阳县核桃坪,长约24千米,宽3~5千米。核部最新地层为中三叠统狮子山组,翼部依次出露下三迭统夜郎组,二迭系栖霞、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石炭系九架炉组,寒武系娄山关群。
矿区为尚嵇场—核桃坪向斜的次级背斜褶皱构造,背斜轴从北东水落堰经查腰至南西到下五龙。轴部地层为寒武系娄山关群,两翼依次出露石炭系九架炉组,二迭系栖霞、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下三迭统夜郎组,中三叠统松子坎、狮子山组。轴部地层较平缓,倾角10~20度。南东翼受断裂构造影响较陡,倾向70~140度,倾角20~85度。北西翼倾向300~340度,倾角16~23度。
F1断层:位于矿区东南部,倾向南东,倾角78°~85°,上盘(南东盘)地层为中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下盘(北西盘)地层为下三叠统夜朗组九级滩段页岩,属正断层。延伸至工作区图幅外,工作区长约4公里,铅直断距约
F2断层:位于矿区中部,倾向南东,倾角70°~81°,走向15°~18°,上盘(南东盘)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硅质泥岩,下盘(北西盘)地层为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属正断层。向南延伸至工作区图幅外,工作区长约4公里。
F3断层:位于矿区中北部,属逆断层,倾向北西,倾角31°,走向39°~53°,长约1.8公里。该断层造成地层重复,使含矿岩系重复出现。
F4断层:位于矿区中北部,属逆断层,倾向北西,倾角35°,走向347°~27°,长约0.8公里。该断层造成地层重复,使含矿岩系重复出现。
F5断层:位于矿区中北部,属正断层,倾向南西,倾角78°,走向308°~334°,长约0.7公里。
F6断层:位于矿区中北部,属逆断层,倾向南西,倾角78°,走向259°~295°,向北西延伸至工作区图幅外,长约4公里。该断层为区域性断裂,错断本区多条逆断层。同时它又被后期形成的F3错断。
F7断层:位于矿区北部,属逆断层,倾向北西,倾角81°~86°,走向24°~47°,向北东延伸至工作区图幅外,工作区长约2.5公里。
F8断层:位于矿区北部,属逆断层,倾向北西,倾角75°,走向6°~25°,向北东延伸至工作区图幅外,工作区长约2.4公里。
F9断层:位于矿区北部,属逆断层,倾向南东,倾角65°~68°,走向30°~40°,向北东延伸至工作区图幅外,工作区长约1.7公里。
F10断层:位于矿区北部,属逆断层,倾向北北西,倾角30°~40°,走向28°~75°,向北东东延伸至工作区图幅外,工作区长约1.5公里。
这些断裂除F1、F2导致矿区、主要是背斜南东翼地层变陡,但均未直接通过含矿层(石炭系九架炉组),因此,对矿层没有造成破坏。
第五章 矿床地质
5.1矿体特征
经过工作 ,大茅坡铝土矿区共圈定9个矿体,从北东到南西依次为Ⅰ、Ⅱ、……Ⅷ、Ⅸ。各矿体特征列述如下:
Ⅰ号矿体:位于矿区南东部背斜南东翼,矿体呈透镜状产出,矿体倾向南东,倾角65°。2008年工作施工TC1-27发现,2009年在其北东施工TCD68-1、TCD70-1、TCD74-1均未见矿。在南西施工TCD64-1、TCD62-1均见矿,但TCD62-1矿厚仅0.39米,再往南西,含矿层厚均小于5米,不具备矿层。因此圈定为Ⅰ号矿体,矿体长约110米,宽约15米,平均厚2.20米,Al2O3值63.80%,A/S值6.21。铝矿石资源量(334?)0.98万吨。
Ⅱ号矿体:位于Ⅰ号矿体纳南西约450米处,矿体为透镜状。倾向南东,倾角70°。由TCD44-1、TCD42-1控制,两工程相距60米。其北东有TCD46-1(未见矿)、南西由TCD40-1(未见矿)控制,并与Ⅲ号矿体分隔开。矿体长80米,宽15米,厚4.40米。Al2O3值61.51%,A/S:12.61。铝矿石资源量(334?)0.60万吨。
Ⅲ号矿体位于Ⅱ号矿体南西130米:矿体为透镜状。倾向南东,倾角70°,由TCD38-1单工程控制,北东有TCD40-1(未见矿)控制,南西含矿层厚度小于5米,不具备成矿条件。矿体长30米,宽15米,厚1.87米。Al2O3平均值61.79%,A/S:4.91。铝矿石资源量(334?)0.23万吨。
Ⅳ号矿体:位于Ⅲ号矿体南西650米:矿体为透镜状。倾向南东,倾角70°,2008年工作施工TC1-10、TC1-12见矿工程将现Ⅳ、Ⅴ、Ⅵ、Ⅶ、Ⅷ圈为一个矿体,2009年经施工TCD10-1,见矿,但在其北东有TC1-15(未见矿),南西有TCD8-1未见矿,Ⅳ号矿体实际仅由TCD10-1单工程控制,矿体长30米,宽15米,厚5.53米。Al2O3: 69.82%,A/S:7.24。铝矿石资源量(334?)0.67万吨。
Ⅴ号矿体位于Ⅳ矿体号矿体南西150米:透镜状。倾向南东,倾角75°,由TCD6-1单工程圈定,北东有TCD8-1未见矿,南西有TCD0-1未见矿控制。根据2008年工作成果,2009年选择在其倾斜方向约8米处施工ZK09-1,结果含矿岩系厚仅0.6米,未见矿,该孔控制斜距约10米,包括在Ⅵ号矿体施工的ZK05-1(未见矿),该孔控制斜距约15米,因此,该区矿体沿倾斜方向全部推为15米。矿体长30米,宽15米,厚4.33米, Al2O3平均值73.69%,A/S:51.86。铝矿石资源量(334?)0.53万吨。
Ⅵ号矿体位于Ⅴ号矿体南西约170米,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倾向南东,倾角70°,由2008年施工的TC1-12单工程圈定,北东有TCD0-1未见矿,南西有TCD3-1未见矿控制。2009年在其倾斜方向约8米施工ZK05-1,未见矿。矿体长30米,宽15米,平均厚3.30米; Al2O3:72.14%,A/S:10.70。铝矿石资源量(334?)0.40万吨。
Ⅶ号矿体位于Ⅵ号矿体南西约100米,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倾向南东,倾角75°,由2008年施工的TC1-10及2009年施工的TCD5-1圈定,在其北东有TCD3-1未见矿。南西有TCD9-1未见矿。矿体长100米,宽15米,平均厚3.07米; Al2O3:68.10%,A/S:7.65。铝矿石资源量(334?)1.24万吨。
Ⅷ号矿体位于Ⅶ号矿体南西约100米,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倾向南东,倾角75°,由TCD11-1、TCD13-1、TCD15-1圈定,在其北东有TCD9-1未见矿。南西有TC1-8未见矿。矿体长120米,宽15米,平均厚1.39米; Al2O3:64.83%,A/S:7.19。铝矿石资源量(334?)0.68万吨。
Ⅸ号矿体位于Ⅷ号矿体南西约750米,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倾向南东,倾角75°,由2008年施工TC1-02、TC1-03圈定。在其北东有TC1-4未见矿。南西有TC1-01未见矿。矿体长170米,宽15米,平均厚4.6米; Al2O3:65.2%,A/S:7.63。铝矿石资源量(334?)3.17万吨。
5.2矿石质量
1、矿石矿物组分
矿石矿物主要为一水硬铝石,含少量一水软铝石、三水铝石及胶铝矿。脉石矿物主要水云母、高岭石、绿泥石,含少量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黄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等。常见重矿物有锐钛矿、锆石、电气石,偶见金红石等。
2、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特征:铝土矿常由泥晶基质和粒屑组成,少量非晶质。粒屑有砾屑、砂屑、似豆鲕等。矿石结构多为泥晶粒屑结构,粒屑泥晶结构,少量泥晶—微晶结构,重结晶结构。
(2)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土状(半土状)构造。其次是碎屑状构造。
1、矿石化学组分:
经化学分析结果,矿石组分以Al、Si、Fe、Ti为主,次为烧失量占12~14%,S、K、Na、Ca、Mg、P、Ga、Ba、Pb、Sn、Ni、V、Cn、Zr等15种元素微量。
2、矿石主要化学组分变化特征:
Al2O3含量:51.0~72.24%,平均值含量为66.76%,其中70%的矿石Al2O3含量在58.0~65.0%。
A/S:6.2~51.86,平均值含量为13.55,其中70%的矿石A/S在6~10。
5.3矿石类型和品级
该区铝土矿物成分主要为一水硬铝石(Al2O3·H2O)型。按矿石结构构造可分为土状(半土状)、致密块状、碎屑状等三种类型铝土矿石。
1、土状(半土状)铝土矿石:
灰白色,一水硬铝石含量70~90%,粘土矿物甚少,土状构造。
2、致密块状铝土矿石:
灰色、深灰色,一水硬铝石含量50~70%,含粘土矿物,有时含绿泥石、褐铁矿,致密块状构造。
3、碎屑状铝土矿石:
灰~深灰色,一水硬铝石含量50~80%,含粘土矿物,豆鲕状结构,碎屑状构造。
该区铝土矿石工业类型,可分为低铁低硫一水硬铝石矿石和高铁低硫一水硬铝石型矿石。
1、低铁低硫型一水硬铝石型矿石:
灰白、灰色致密、土状(半土状)铝矿石,Al2O3 含量60~70%,A/S值7~13,该类型占部资源的80%。
2、高铁低硫一水硬铝石型矿石:
灰色、深灰、紫灰色、灰紫色,致密块状、碎屑状铝土矿石。Al2O3含量50~55%;Fe2O3 12~23%; A/S 4~6%。该类型矿石多分布在矿层下部地段。
5.4矿体围岩和夹石
铝土矿主要产于铝矿系之中上部,其顶板围岩主要为下石炭统九架炉组(C1j)黑色炭质页岩,黄褐色、灰绿色页岩,含铁页岩及粘土岩等。夹石为铝质页岩、泥岩及粘土岩。底板为炭质页岩、铁质页岩及绿泥石岩。
矿体与直接顶底板为整合接触,与间接顶、底板则假整合接触。
第六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6.1水文地质
矿区地处贵州高原北部,属低中山地形,总体势北高南低,矿区最高点为矿区南部的王家大山,海拔标高:
矿区内大面积分布碳酸盐岩层,地貌为裸露型岩溶地貌,溶洞、溶沟,岩溶洼地等浅层岩溶随处可见。
矿区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降雨量:历年最大降雨量1451.2mm,最小降雨量802.6mm。多年平均降1097.8mm。每年4~8月为雨季,12月到次年3月多为雾雨。
蒸发量:年最大蒸发量1045.2mm,年最小蒸发量928mm。
气温:日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7.1℃,12月到3月为间断冰期。
湿度:相对湿度一般为79%,月平均最大湿度为84.4%,月平均最小湿度为72.3%。
风力、风向:该区风向多为偏北风,偶有西风及偏南风。平均风速1.2米/秒,北风历年最大风速35.9米/秒。
6.1.3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
矿区地表水体以矿区中部、南部及东部的水库和打鱼河为主。水库较分散,属中小型,多数水库修建至今已数十余年,未见漏水现象;打鱼河在北部和西部多次横穿矿层露头线,对矿山开采具有一定影响。
2、地下水
矿区为地下水补给区,仅见5个下降泉出露。地下水依靠大气降水通过孔隙、裂隙渗透为主,溶洞、漏斗、落水洞灌入为次的方式补给地下水。对比相邻矿区,该区地下水为HCO3 — Ca·Mg型水,地下水埋深>
3、矿区内含、隔水层特征:
(1)、第四系(Q):分布于地形平缓的山坡及低洼处。主要有残坡积层。由砾、砾砂、粘土等组成,属弱透水层。
(2)、上二叠统龙潭组(P
(3)、中二叠统栖霞茅口组(P2q+m)、下三叠统茅草铺组(T
(4)、中三叠统松子坎组(T2s)、中二叠统梁山组(P
(5)、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分布于矿区中、北部。岩性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细-中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裂隙溶洞发育属裂隙——溶洞含水层。
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矿床。
6.2 工程地质
根据岩石力学性质及岩性特征,将矿区地层分为三类,即硬质岩层(灰岩、白云岩);软质岩层(泥岩、页岩、铝土矿)及松散层(第四系残坡积层)。
矿层直接顶、底板抗压强度值低,属软质岩遇雨浸泡易于泥化,并发生形变,降低其抗压强度及稳固性,故坑采应注意顶板支护,防止崩塌。矿坑中应及时排除水。露采时应降低人工边坡角度并排除地表水。
综上所述,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复杂类型矿床。
6.3 环境地质
1、矿区地体稳定性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区地震烈度为Ⅵ度,区内无活动断裂构造分布,矿区地体稳定性较好。
2、矿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矿区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矿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6.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
根据固体矿产地质矿产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分类标准,结合矿区水文、工程技术条件均为复杂。该矿区应划定为Ⅲ-4型,即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均为复杂的混合型开采技术条件矿床。
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依据勘查工作规范“DZ/0202—2002”和该矿区详查设计要求,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及业主的要求。本次普查开展了如下工作:1/1万地质草测;1/5千地质剖面实测;槽、井、钻探工程施工;取样化验测试;天然及人工露头地质编录;1/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及地质普查报告编制。现将上述工作情况列述于后:
7.1 1/1万地质草测
1、填图范围及面积:填图范围在业主依法取得探矿权范围适当放大,面积为61平方公里。
2、填图方法:用贵州省测绘局出版的1/万地形图为底图,采用以顺层追索为主,结合穿越法进行。其中:矿体界线,地层界线及构造形迹,采用顺层追索,其余地段用穿越法填制。
3、填图单元:寒武系娄山关群;下奥陶统桐梓组;含矿岩系下石碳统九架炉组;中二叠统栖霞、茅口组及下三叠统夜朗组;断裂及褶皱构造。
4、观测密度:矿体边界,地层分界线及构造形迹观测点距为100~120米,复杂地段加密观测点一倍。其余地段观测点密度40~45个点/km2。
5、定位方法:罗盘定向,目估距离,利用手持GPS读数,参照地形地物定位。
7.2、1/5千地质剖面实测
目的在于了解测区地层、构造分布,岩矿变化特征。矿区共测七条,总长度21.24千米。
测量方法及精度:定向实制,GPS反复测定剖面端点,手持罗盘定向测斜,皮尺量距。剖面观测点密度:除地层分界线,矿体边界线及构造形迹必须有观测点外,其余地段观测密度20~30米。
剖面布置方位:与矿区构造线大致垂直,305°~125°。
7.3槽、井探工程控制情况
视矿层或含矿系产状,地形坡度及覆盖层厚度等情况,采用槽探对含矿层、矿体予以揭露,目的在于查明矿(层)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矿(层)体内部岩矿变化,并在见矿部位采取基本分析样,供资源量估算的依据。
槽探:垂直矿体(含矿层)走向,其长度以揭露到超出矿体直接顶、底板宽度2~3米为准,槽底揭露基岩铅直厚度≥0.30米。槽壁底要求平整,便于编录和采样。
槽、井工程密度为50~200米。井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最终揭露到矿层底板为准。
全区共施工探槽 37 条,土方3014.82m3。
7.4钻探施工
根据工作成果,本着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的原则,根据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矿体特征,经与业主协商同意,在矿区Ⅴ、Ⅵ矿体上共施工了2个钻孔,计35.03米,结果,仅有均没有见矿。
全部钻孔均按规范施工,质量全部合符要求(见附大茅坡铝土矿区钻孔质量验收报告书)。
1、钻孔结构及岩矿芯采取率
均为直孔,终孔孔径不得小于
实际施工中用金刚石钻头钻进,人工取芯,开孔孔径为130—
2、岩心取样
本次钻探施工有2个孔(ZK05-1、ZK09-1),采用劈半法取样。
3.孔斜
设计要求直孔,孔深
实际2个孔还不到20米深。
插表7-1 钻孔结构及矿层底板岩矿芯采取率一览表
顺序号 |
钻孔编号 |
终孔孔深 (M) |
终孔孔径 (mm) |
采 取 率 (%) |
钻孔验收评级 |
|||
全孔基岩 |
矿层顶板 |
矿 层 |
矿层底板 |
|||||
1 |
ZK05-1 |
15.48 |
110 |
100 |
100 |
100 |
100 |
Ⅰ |
2 |
ZK09-1 |
19.55 |
110 |
100 |
100 |
100 |
100 |
Ⅰ |
4.孔深验证
按质量规定要求,每钻进
实际施工均能按规定要求执行,一般误差率仅为万分之1~2。由于均为浅孔,故只作终孔井深验证。
7.5、1/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
目的在于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提供大致依据。
调查方法:在1/1万地质草测填图同时,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相关的要素标于图上,并将其特征值记录在案。
本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范围和面积与1/1万草测地质填图相同。
7.6采样化验工作
(一)采样工作
1、基本分析样品
基本分析样品用刻槽法,规格10×3cm样长0.5~1.5m,样槽沿矿体厚度方向布置,按不同矿石类型,分段连续采取。样品采完后由地质人员验收,样品规格误差>10%,重量误差>15%者视为不合格。全区共采化学样品 164件。槽探规格与重量误差符合要求。
2、光谱分析样
矿区不同矿石类型各采3~5件,用基本分析付样送光谱分析。
由于矿区不具备找矿潜力,因此,未进行此项工作
(二)样品加工、化验与检查
1、样品加工按Q=kd2进行,k值取0.2
2、样品化验:基本分析项目 Al2O3、SiO2、Fe2O3、TiO2、烧失量及TS。
内检合格率100% 。
7.7地质编录
本次普查对槽、井探工程、采场及有意义的天然露头均进行了地质编录,素描图比例1∶100,特殊现象放大素描,编录文字记载内容全面,描述准确。
上述工作经大队、矿产公司、班组验收及业主抽检结果:质量符合规范与设计要求。
第八章 资源估算
8.1工业指标
采用“DZ/T0202—2002附录Ⅱ”作本矿区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
边界品位: Al2O3≥40 A/S≥1.8
块段最低工业品位:Al2O3≥55 A/S≥3.5
最低可采厚度: 0.80m
夹石剔除厚度: 0.8m
8.2矿体及块段的圈定
由于矿区矿体规模很小,基本上由单工程圈定,因此,矿体和块段在该矿区相同。
地表以山地工程揭露,达到矿体工业指标的矿体天然露头线为界,由于矿区经勘查证明矿体规模小、变化大,因此,沿走向以见矿工程为中心,外推15米。以施工的二钻孔证明,矿体沿倾斜方向变化更大,因两钻孔控制斜距不到20米,在地表探槽见矿良好的前提下,竟然没有一个孔见矿,因此,沿倾斜方向由地表向下也推15米。
8.3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及其依据
根据矿层(体)特征及勘查工程布置特征,资源量估算确定为地质块段法。估算范围在1∶5000垂直纵投影剖面图上圈算。
估算公式: Q = S·L·D(万吨)
式中:S——矿体(块段垂直投影面积(m2)
L——矿体(块段)水平厚度(m)
D——矿石平均体重(t/m3)
8.4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1、单项工程平均品位:用达到工业指标之样长加权平均求得。
2、块段平均品位:依据本次勘查结果,是单项工程控制的矿体(层),块段平均品位即是圈定块段的平均品位。是多项连续工程控制的矿体(层),块段平均品位即是圈定块段的加权平均品位。
1、单项工程矿体水平厚度确定:用参加单项工程平均品位计算单个样品的水平厚度累加确定。
2、块段平均水平厚确定:依据本次勘查结果,是单项工程控制的矿体(层),块段水平厚即是单工程的水平厚。是多项连续工程控制的矿体(层),块段水平厚即是圈定块段工程的算术平均厚。
利用电脑 “CAD”应用程序面积查询工具直接读数,根据资源量估算图的比例尺的不同,乘以不同的倍数既得实际的面积。
参照邻区铝土矿同类型矿床的经验数据:2.70t/m3。
8.5资源量级别的确定
依据规范结合本次勘查控制和研究程度,该矿区基本上由单工程或呈线状工程控制,无一矿体有呈面状工程控制,且没有相应的研究工作。因此,将该矿区资源量确定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
8.6资源计算结果
见资源估算结果表:
|
|||||||||
矿体编号 |
Al2O3 |
A/S |
长 |
宽 |
厚 |
体积 |
体重 |
资源量 |
资源量类别 |
Ⅰ |
63.80 |
6.21 |
110.00 |
15 |
2.2 |
3630 |
2.7 |
0.98 |
334? |
Ⅱ |
61.51 |
12.61 |
60.00 |
15 |
2.47 |
2223 |
2.7 |
0.60 |
334? |
Ⅲ |
61.79 |
4.91 |
30.00 |
15 |
1.87 |
841.5 |
2.7 |
0.23 |
334? |
Ⅳ |
69.82 |
7.24 |
30.00 |
15 |
5.53 |
2488.5 |
2.7 |
0.67 |
334? |
Ⅴ |
73.69 |
51.86 |
30.00 |
15 |
4.33 |
1948.5 |
2.7 |
0.53 |
334? |
Ⅵ |
72.14 |
10.70 |
30.00 |
15 |
3.3 |
1485 |
2.7 |
0.40 |
334? |
Ⅶ |
68.10 |
7.65 |
100.00 |
15 |
3.07 |
4605 |
2.7 |
1.24 |
344? |
Ⅷ |
64.83 |
7.19 |
120.00 |
15 |
1.39 |
2502 |
2.7 |
0.68 |
344? |
Ⅸ |
65.20 |
7.63 |
170.00 |
15 |
4.6 |
11730 |
2.7 |
3.17 |
344? |
合计 |
|
|
|
|
|
|
|
8.49 |
344? |
第九章 结论
一、本矿区铝土矿工业类型属产于碳酸盐岩侵蚀面上的一水硬铝石铝土矿床。成因类型为钙红土化——沉积(改造)型铝土矿床。矿体规模小,形态复杂,矿体规模、形态受古岩溶类型、岩溶侵蚀面的起伏变化控制。矿石Al2O3含量和A/S比值高,矿石属低硫高铁型。
二、本次普查工作方法及质量符合规范及业主要求。
三、本次工作圈定了九个铝土矿矿体。估算矿区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4)?8.4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