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 |
表示符号 |
工艺特点 |
目的和应用 |
不淬火, 人工时效 |
T1 |
铸件快冷(金属型铸造、压铸或精密铸造)后进行时效, 时效前并不淬火 |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提高表面光洁度 |
退火 |
T2 |
退火温度一般为290℃±10℃, 保温2~4h |
消除铸造内应力或加工硬化, 提高合金的塑性 |
淬火+自然时效 |
T4 |
|
提高零件的强度和耐蚀性 |
淬火+不完全时效 |
T5 |
淬火后进行短时间时效(时效温度较低或时间较短) |
得到一定的强度, 保持较好的塑性 |
淬火+人工时效 |
T6 |
时效温度较高(约180℃), 时间较长 |
得到高强度 |
淬火+稳定回火 |
T7 |
时效温度比T5、T6高, 接近零件的工作温度 |
保持较高的组织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 |
淬火+软化回火 |
T8 |
回火温度高于T7 |
降低硬度, 提高塑性 |
退火是生产中常用的预备热处理工艺。大部分机器零件及工、模具的毛坯经退火后,可消除铸、锻及焊件的内应力与成分的组织不均匀性;能改善和调整金属的力学性能,为下道工序作好组织准备。对性能要求不高、不太重要的零件及一些普通铸件、焊件,退火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金属的退火是把金属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退火的目的在于均匀化学成分、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消除或减少内应力并为零件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金属的退火工艺种类颇多,按加热温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上的退火,也称为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和扩散退火等;另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下的退火,也称低温退火。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和去氢退火等。按冷却方式可分为连续冷却退火及等温退火等。
金属的退火是把金属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退火的目的在于均匀化学成分、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消除或减少内应力并为零件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金属的退火工艺种类颇多,按加热温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上的退火,也称为相变重结晶退火。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和扩散退火等;另一类是在临界温度以下的退火,也称低温退火。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和去氢退火等。按冷却方式可分为连续冷却退火及等温退火等。
金属的淬火与回火是热处理工艺中很重要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工序。淬火能显著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如果再配以不同温度的回火,即可消除(或减轻)淬火内应力,又能得到强度、硬度和韧性的配合,满足不同的要求。所以,淬火和回火是密不可分的两道热处理工艺。
淬火是将金属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c)冷却,以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金属的回火
回火是将淬火金属加热至A1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适当方式冷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它是紧接淬火的下道热处理工序,同时决定了金属在使用状态下的组织和性能,关系着工件的使用寿命。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证相应的组织转变,使工件尺寸和性能稳定;提高金属的热性和塑性,选择不同的回火温度,获得硬度、强度、塑性或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金属的回火
回火是将淬火金属加热至A1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适当方式冷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它是紧接淬火的下道热处理工序,同时决定了金属在使用状态下的组织和性能,关系着工件的使用寿命。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证相应的组织转变,使工件尺寸和性能稳定;提高金属的热性和塑性,选择不同的回火温度,获得硬度、强度、塑性或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