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挤压  铝型材  铝门  铝合金  铝板  电解铝  2010  铝行业  有色金属   
 

“十二五”我国有色产业面临形势及发展前景分析

   日期:2010-11-20     浏览:826    评论:0    
核心提示:2006年中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的产量合计达到1600万吨,已连续第四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有色金属生产国。中国占全球各类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15%,消耗的锌、铜、铝等金属更是超过了20%,2002-2005年中国的基本金属的消耗增长量平均在15%以上,铜铝消费分别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要有色金属的消费增长是GDP增长的两倍,对国际金属市场的价格走势影响日益深远。但是,中国又是有色金属矿产十分匮乏的国家,铜、铝、铅、锌四大品种(占总产量95%)和以前曾具有资源优势的钨、钼、锡、锑品种的储量和基础储量的保有年限都
由于过去两年行业景气推动矿山勘探、采选及冶炼业的投资增长,使得未来几年供给增速高于需求增速,有色金属的供给短缺逐渐缓解,行业将走向供给平衡乃至过剩。景气周期将回落,但不会回落到2002年前长期低迷的状态。铜业:国内冶炼产能快速扩张,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精铜短缺的局面得到缓解,预计2006年铜价将下跌。氧化铝业:以中铝为主的多个氧化铝生产商的新建扩建项目使得2005-2007年国内氧化铝产量 增速将大于需求增速,供给紧张的缓解将促使价格下跌。电解铝业:2007年国内产量增速将继续大于需求增速,以及国内限制出口的关税措施的实施,国内铝过剩将继续扩大,但是国际铝价将对国内铝价形成支撑。锌业:精矿供应紧张、需求稳定增加将继续推高价格。
 按照“十一五”规划,未来发电、电网、运输设备(汽车、火车、地铁等)制造、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建筑、武器装备制造等行业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中发电、电网、建筑等行业对铜、铝的需求强劲;运输设备制造对铝的用量将越来越多;机械、电子等待业需要铜、铝、镍、锡、锌、钨、钽等多种金属;而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行业需要钛、铬、稀土金属等战略性金属作为基本的原村料。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GDP平均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5.7%,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不仅没有边缘化的危险,而且随着工业化及产业升级的深入发展,加上其固有的资源约束特征,其重要性及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十二五”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陈学森:总体来看,“十二五”有色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前景向好。主要有利条件有:

  1.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是刚性的。有色金属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从长远发展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色金属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低碳化的过程中,需求将是刚性的。预计到2015年,国内有色金属消费量将达到3500万—4000万吨。

  2.金融危机带给有色金属产业更多的是机遇。全球金融危机尽管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也反过来促进了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球各国为应对经济危机,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新能源、电动汽车、装备制造业、交通基础设施等成为产业发展重点,我国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还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规划,这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金融危机还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获得国外资源带来了良好契机。

  3.固有的体制机制优势依然存在。国内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快速发展格局不会改变,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会下降;国内人工成本低的优势依然存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依然会有较好的市场空间;目前人民币与美元维持相对固定汇率,间接有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

  但同时要看到,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当前,有色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主要有:生态环境恶化与产能持续扩张的矛盾更加突出;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低碳经济将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加快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时报:应如何确立“十二五”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陈学森:从发展目标上看,到2015年,落后冶炼产能基本全部淘汰;电解铝等产能过剩品种总量得到控制;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基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端制造业对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境外资源开发取得明显进展,资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具有资源优势的稀土等稀有金属得到有力保护;兼并重组取得进展,力争“十二五”末期形成2个—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有色金属集团。

  主要任务: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二是严格控制总量,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投资管理及提高准入标准,实现加工产能有序扩张。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兼并重组,优化布局结构,将能源、资源、环境容量不具备地区的产能向西部地区以及境外转移。

  三是增强创新能力,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开发短流程、高效、低耗、低碳、生态型有色冶金和加工技术。利用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材料、新产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端制造业发展对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

  四是加强境内外资源开发,提高国内资源保障。对于国内短缺的大宗有色金属品种,加大国内外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国内资源保障。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有利时机,加大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力度。对于国内具有资源优势的稀土等稀有金属,突出国家战略意识,采用计划性、强制性措施,加强稀有金属管理,实现有序开采,高效利用,适量出口,掌握国际市场话语权,避免宝贵的稀土、钨、钼、锡、锑等战略性资源流失。

  五是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有实力的铜、铝、铅锌等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重组,实现规模化、集团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区域内重组和企业集团之间,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重组。鼓励铝企业与煤炭、电力企业进行跨行业的重组,鼓励再生金属企业间重组。

  中国经济时报:具体来讲,应主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陈学森:第一,严格宏观调控及市场准入。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严禁向落后产能、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以及违规建设的项目提供土地、上市融资、债券发行、银行贷款。对于违规建设、布局不合理、达不到准入标准的高能耗项目实行惩罚性电价。对于高能耗中低档深加工产品,取消出口退税。

  第二,限期淘汰落后产能。尽快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地方各级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严格监管,禁止擅自扩容改造和异地转移。

  第三,加大技术开发投入。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设立专项开发基金,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走产学研联合之路,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攻关,积极开发国民经济急需的有色金属新材料,推进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创新联盟机制,加大对共性前沿技术的开发。

  第四,完善企业重组政策。尽快落实和完善有色金属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推进企业重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对大型企业跨省区联合重组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第五,支持企业“走出去”。完善资源勘探开发的政策法规,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短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要在政府控制下有计划进行。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境外资源开发服务平台,推进境外资源开发与国际经济援助相结合,完善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基金,支持国内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

  第六,强化稀有金属战略性资源开发管理。对稀土等稀有金属产业进一步加强管理,执行严格的国家保护策略,以国家计划管理为主,以市场机制为辅,严格控制总量。国家应垄断战略性稀有金属的出口配额,逐步削减初级原料性产品出口,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第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税收政策、财政奖励政策,支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实现生产“零排放”。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有色金属回收交易市场、拆解市场。推动再生金属产业的整合、重组,形成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技术和利用水平。

  第八,完善国家储备机制。加大稀土、钨、钼、镓、锗铟等稀有金属资源的收储力度,在收储冶炼产品的同时,将资源也列为储备对象。钴、钽铌、锆铪、铂族金属等稀有金属,国内资源严重短缺,应建立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互补的战略储备体系。

  第九,建立后评价制度。开展行业管理机制的后评价研究。研究有色金属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模式。对“走出去”实施后评价。

  最后,还要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由于资源、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结构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如资源不足、产能过剩、高精尖材料需要进口等仍很突出。那么“十二五”我国有色产业面临怎样的形势?发展思路怎样?应主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对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简称中咨公司)冶金建材发展部副主任陈学森进行了专访。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铝材QQ群大全  |  大沥著名铝企  |  铝锭手机短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815099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