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在展会上,日本联合铝业公司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独创的铝板表面处理工艺——“KO处理”。所谓的“KO处理”就是将铝合金板在碱性电解液中交流电解处理后,形成多孔的且具有树枝状的复杂形状的复化膜工艺,常规阳极氧化膜厚度2um~10um,KO处理膜为200nm~250nm,仅为前者的1/10~1/40,非常薄。
我们知道,在实现汽车轻量化的进程中,铝用部件相对于钢用部件来说,铝因为其金属特性,如果用焊接的方法很容易会高温氧化,形成高熔点的氧化膜,从而形成焊缝夹渣,直接影响焊缝的融合。而经由KO处理的铝合金板有非常高的粘接性。可实现铝与塑料等不同材料之间的复合化;与树脂、胶结剂等的粘附性也极强;氧化膜也很薄,因而有很高的导热性,耐热性与可加工性也很优秀。KO处理氧化膜的T撕裂剥离强度也比其他处理膜的高,不管是在胶接状态,还是在121℃加热32h后都如此。
通过日本的KO表面处理工艺我们不难看出,铝的应用之所以这么广泛,不仅仅是得益于在地球的含量丰度,针对铝合金不同用途而使用不同的表面处理技术展现出来的多样性也是铝应用得以推广的关键。
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体系。分别是:
一、化学转化膜处理
二、激光处理
三、离子注入
四、热喷涂
五、离子束处理
六、复合技术
在这六种主要技术当中,化学转化膜处理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表面处理技术。像阳极氧化法、复合阳极氧化、微弧氧化法、电泳涂漆处理等都是属于化学转化膜处理。当然,对于日本独创的“KO处理”,笔者猜测是属于复合阳极氧化类或者是基于电泳处理的新分支,这个是后话。
化学转化膜处理相比其他的表面技术处理来说,更加成熟稳定。但现在使用更多的是一种复合技术,复合技术就是集合各种技术的优点,规避其缺点。如加弧辉光技术、离子束联合溅射技术等,离子束联合溅射技术中将磁控溅射与离子注入,离子溅射结合有速度快、温度低、结合力好等优点.还有将激光与溅射结合等。
在未来随着铝合金的“上天入地”,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推荐阅读:力争在2018年进入全国创新型企业前列,在2020年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铝镁合金材料创新研发基地和技术服务商,这是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于近日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时提出的目标。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建新和公司董事长范云强为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铝镁合金材料院士工作站揭牌。据了解,该工作站是继东轻公司获批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黑龙江省铝镁合金材料实验室、黑龙江省轻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后,建立的又一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据了解,近年来,东轻公司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1项,2015年获得哈尔滨市长质量奖,中铝公司2016年度总经理特别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编制国军标13项,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东轻公司通过中铝龙江铝镁产业园建设,坚持横向、纵向一体化策略,大力实施引进创新、协同创新,推动东轻成为产品技术方案的提供者,铝镁合金新技术、新产品的领跑者,精深加工的引领者,用行动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