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佛山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千余家,并大力引入和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的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而对于陶瓷、铝型材等传统产业,佛山坚定实施以绿色节能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技改投入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注入“绿色引擎”的佛山制造,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19774.93亿元,而且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98.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1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佛山制造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改善,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35%。
五年关停污染企业千余家
面对如今风景秀美的里水艺术河,难以想象以前这里曾经满布高污染的小工厂。“以前都是以落后产能的各种小型工厂企业为主,涉及喷涂、电镀、氧化、食品、药品等多个行业,有些企业直排偷排对水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曾是市民投诉的热点。”南海里水环保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里水艺术河畔是横跨河村、邓岗、北沙三个村居的的工业企业集聚地,通过多个部门的集中整治,目前划入淘汰类的25家高污染低产能企业已完成了关停。
清澈的河水可让村民在河边洗菜
而在禅城张槎街道的莲塘村,之前出租给一些高污染低产能工业小企业的近20年楼龄的破厂房也早已拆除。与南海里水不同,莲塘村与污染企业“say goodbye”后,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特点,2014年通过古村落活化升级打造主题街区重点项目。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佛山累计关停污染企业千余家。开展陶瓷、玻璃、铝型材、印刷、制鞋、家具等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整治及锅炉淘汰整治,共有63家陶瓷企业、19家玻璃企业、225家铝型材企业、612家重点VOC排放企业完成整治,完成淘汰和整治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小锅炉3000台等。
“加快产业转移战略,扶持壮大一批、调整提升一批、淘汰转移一批。”市经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扶持壮大上,大量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被引入,新能源、新光源等绿色产业被做大做强。
南海罗村原来以“玻璃、陶瓷、皮革”等乡村粗放式工业为经济支柱,产业发展档次偏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在历经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后,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企业被转移、被关停。作为南海传统照明产业聚集地,罗村最终选择以照明灯饰产业,打造“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项目,如今,罗村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摇身变成新光源专业户。
技改投入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美的空调制冷,一晚只花一度电。”这句广告语曾经深入千家万户。“创新采用的‘冷媒环’技术,能将空调内部传统的自然降温升级为冷媒降温,冷媒降温是自然降温效率的5倍,最低可至一晚一度电的节能效果。”美的集团技术研发人员介绍,美的获得发明专利的ECO节能技术,更加自信的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一晚一度电”用户见证大行动,2015年,美的空调还凭借这一节能技术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日上午,在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参观时,该公司品牌总监张欣坦言,小到厂区内一个路灯,冬季夏季什么时候开和关,公司都有一套设定好的标准来规定。从一家小小的酱油厂,发展成为如今市值达807亿元的海天味业,他们的秘诀不仅在于兼顾环保同时增加效益,也在于对节能管理细节的坚持和执着。
据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海天单位产值能源、单位产品能耗累计下降30%以上,并已完成近30个节能减排项目,总投入近2亿元。节能减排技改创新主要是新能源的应用、能源的阶梯利用、余热的回收利用、先进设备的引进应用等,譬如:光伏发电、空气能、生物能、地热(冷)、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
海天天然阳光晒场
“我们坚信技术改造是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市经信局节能科科长李启新表示,市、区两级共安排8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2015年共对8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了技术改造,我市技改投入连续两年在全省排第一。陶瓷、家具、家电、纺织、食品等行业都已成功转型升级,而且涌现了做食品的海天、做智能家居的美的、做家具的维尚和林氏木业等一批成功典范。
在绿色发展之路上,信息化与新技术是佛山制造的重要“绿色引擎”。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重点发展智能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等智能装备和产品,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与制造业跨界融合,佛山制造正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走向绿色发展
“以一家中等纺织印染企业为例,由于大塘工业园实现了供水、供汽、供电和污水处理的统一,企业落户后仅锅炉设备费用就可以节省近百万元,而集中供热每吨蒸汽费用也比烧煤节省约20%。”在三水大塘工业园,大塘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纵观佛山发展之路,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也带来土地、资源、人口的难以为继。而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恰恰是破解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症结的妙方。因此,循环经济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在三水大塘工业园,园区划分为轻纺、精细化工、家具木业、综合等主体园区,除了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外,还设有污水处理厂、供水厂、热电厂、员工村、休闲区、管理中心、商业中心等一系列完善的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环保“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功能分区、雨污分流、集中供热、集中治污的整体规划。
“这就是绿色竞争力。”大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大塘工业园逐步以纺织印染集聚区为核心,推动园区工业企业的统一集中供热、集中供电、集中治污、集中中水回用,通过横向资源整合,形成循环经济式的供应链。2015年,三水大塘工业园(纺织印染集聚区)正式被省环保厅确定为第二批“广东省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区”,为广东省乃至国内工业园区发展探索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万亩桑基鱼塘
但绿色发展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从高污染的传统模式到循环经济的代表,西樵纺织产业基地就走过了一条蜕变之路。2003年,西樵科技工业园被定位为纺织产业基地,南方印染、新光针织、意大宏利、黛富妮家饰等一大批纺织印染企业加入。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使得园区环境压力难堪重负,尤其是大量污水直排,污染了周边河涌,引起周边村民的极大不满。2005年,当地政府决定投入约4.5亿元在西樵纺织产业基地建设“三统一”工程,将园区所有企业“统一供水、统一供汽,统一污水处理”。聘请专业公司,将周边发电厂和水厂富余的水、气资源,输送到纺织产业基地;而企业排放的污水通过管道统一收集到污水厂进行处理,再通过人工湿地集中处理后实现零污染排放。
至2009年,西樵纺织基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34%,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36.70%,中水回用率23.22%,基地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见绿水青山的纺织工业类生态工业基地。2011年,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挂牌成为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在首批获得认定的10个园区(基地)中排名第一,这也是佛山市首个省循环经济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