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曾提出“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光荣使命的铝合金业“大亨”;
这就是被誉为“祖国银色支柱”、“中国铝镁加工业摇篮”的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近日,记者走进这家老厂,深入了解企业在龙江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新作为。
“截至目前,东轻可以说是一家"老"国企,在国防军工行业内的地位不可撼动。毫不谦虚地说,基本每一架国产"上天"的飞机、航母,都有东轻所研制的组件,”谈及目前企业颠覆性的现状,东轻公司党组副书记苏堪祥这样说道。
由于目前合金铝业的生产企业纷繁众多,在国内已达千余家,使得行业内部的竞争承受前所未有的激烈,也使发展了60余年的东轻在人才储备和生产线先进水平等方面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东轻公司老生产线所使用的生产线设备均是60年前从俄罗斯引进的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但随着生产和岁月的侵蚀,即便屡次换“新颜”,可是改变不掉的是机器设备原有的老化和无智能性。因此,东轻制订了调整“老线”、引进“新线”,双线交替,更新换代的战略方案。图为:东轻公司生产车间正在生产铝板
在北生产线特板厂引进投产新生产线后,经过2014年整体调试阶段,目前已全面投入生产,并成为全厂最具核心的生产线。与“老线”相比,新生产线在热轧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新生产线所引进的设备是德国全自动化设备,热轧出来的板材宽幅能够达到3.7米,较老生产线所生产的板材宽幅增加2.1米左右,这种宽幅在国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北线特板厂厂长李世伟介绍说。
“以前,东轻所有的生产工作都是员工们眼手不离,以工人作为生产主体;在设立新生产线后,更加强调设备的功能,更强调人学习的技能,由此学习重心由强调工人的经验转向强调工人与设备的配合。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下,在加速培育新生产线的基础上,东轻尽快研发出了更多的新产能,主要就是为了把主业干精,副业搞活。”苏堪祥介绍说。
据介绍,这一新生产线在加工制造铝制板材方面,最高能达到年产20万吨,但用他的一句话来评价目前东轻的生产目标,那就是“速度是要快,但更要严把质量关”。
"中国创造"是中国梦,也是我们东轻所有人的梦,”东轻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王国军说。“在我们的生产作业中,引进的是国外最先进的生产线设备,但是出现了问题需要解答时,国外是不支持的,这时就需要自己解决。”东轻的技术研发中心是国内铝制造业业界是受到一致好评的,但是在坚持崇高的“职业荣誉”的背后,还是有很多困难的,“铝合金企业的建设需要后备人才的不断输入,但是目前整个行业的状况确是入不敷出,”王国军惋惜地说道,“私营企业的待遇往往比我们优厚很多,个人和团队纷纷跳槽,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量流失,让人叹息。”
对此,东轻改变了人才战略,此前的东轻针对老生产线培养出了很多“产业工人”,在经历了人才流失后,东轻并针对新生产线,引进了很多大学生,充实加强了梯队人才建设,在“老手”带“新手”的强推模式下,迅速扩充了人才队伍,解决了人才流失难题。
“我敢拍着胸脯说,建厂60多年来,我们东轻公司都是自寻"亮点",”王国军说。在打造“中国创造”的品牌道路上,东轻自主研发和技术生产服务方面的势头和精神,深深地撼动了业界内外。从优化加工工艺,到升级检测设备,再到技术生产服务,技术研发中心一直细微观察、尽心尽力,用王国军的话说就是“在同等条件下,只要你把任务交给东轻,我们就会做得比别人好,因为我们不放弃、不怕麻烦”。据介绍,曾经在一个跨国项目中,由于一家日本汽车制造公司对铝合金板材的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有些微表面划伤或痕迹,但由于铝合金板材表层极易受损,导致客户不甚满意,企业决定由王国军亲自带队赶往现场进行调研,并制订出配套的生产方案,最终使产品质量达到了客户要求。
据了解,东轻公司先后三次通过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项荣誉为国内仅有。“这既是对东轻多年来科技创新工作以及市场竞争力的认可,也是对东轻公司研发能力、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可,同时也表明东轻公司的产品在本领域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先进性,”苏堪祥自信满满地说道,下一步,东轻公司将进一步做强军品、做大民品。另辟蹊径,找到与民营先进企业的产品交叉点,以生产高端产品为主,以高精尖的铝合金产品致胜。
风雨无阻,砥砺前行,东轻公司应对经济新常态能够找准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新路径,这种能力是国字号老企业历久弥新的风尚,也是它厚积薄发的动力,引领着龙江新材料产业在经济大流中毅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