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在该公司电解车间厂房有一间30多平米的办公室,里面窗明几净,设备齐全,两组书橱里摆满了电解铝书籍,多功能天车模拟平台放置在西南角,还有团队成员工作现场、培训讲课、导师带徒、获得荣誉的展示牌板,这里就是2015年1月被集团公司正式命名的“齐欣创新工作室”。这支团队由10人组成,平均年龄34岁,最年轻的28岁。
齐欣创新工作室以“工艺优化降本,技术创新降耗”为主导,在工艺技术优化上通过反复研讨,明确思路,统一下发技术指令、规范作业行为,让电解操作工的现场作业控制、操作调整有章可循。电解车间四个工区在技术指令下达后,统一步调、统一标准、统一调整。经过五个多月的调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同比降低99kWh/t,氧化铝、氟化铝、阳极毛耗分别同比降低12kg/t、6kg/t、8kg/t,主要工艺技术指标和电解槽关键运行参数接近了306kA槽型先进水平。
“工作室成立以来,共下发46个工艺技术指令,81个工艺技术通报,确保了工艺参数体系的均衡性、稳定性和高效性。”说到这里,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的齐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漂亮的技术指标记录着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夜以继日的忙碌身影,镌刻着创新工作室诚意出品的印记。
技术创新驱动指标好转
成立创新工作室前,该公司电解槽空耗过高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对于主导工序的成本控制极为不利。在齐欣的带领下,创新团队拥有了更强的战斗力,打破了劳模、技能大师、技术骨干的“单兵作战”、“独立而为”的工作格局,创新思维愈加开阔。
他们抽专人、细分工、压担子,从工艺和管理两个层面发力,利用半年时间,从槽控机设置参数上入手,逐渐找到适合自身的工艺参数搭配控制体系,实现了“在稳定前提下保持炉底洁净、炉膛规整为保证,延长槽寿命,提高电流效率”目标。 2014年,在停槽空耗达到270kWh/t的现实困难下,铝液交流电耗降到13790kWh/t,同比综合降低了220kWh/t,创下在产槽铝液交流电耗13522kWh/t的历史最好水平。
寻根溯源、内控为先。该公司给予创新工作室相对独立、空间更大的技术指挥权,建立由创新工作室牵头负责的技术指导书制度,定期对每个系统进行定点观测、矫正纠偏,从系统、车间、班组、岗位四个层面实施全方位标准化控制,对系统装备、运行方式、工艺纪律、质量标准、计量统计、成本消耗、物料平衡等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实施了降低氟化铝单耗、净化系统投料溜槽改造等多项技术改造项目,公司氟化铝单耗由原来20~23kg/t降低了3~5kg,累计节支412.5万元;投料异常现象大幅降低,年直接节约电费7.1万元。
创新培训传递劳模精神
创新工作室不仅是凝聚职工创新活力的新载体,也是弘扬和宣传劳模精神的重要平台。该公司在激励劳模再立新功、不断进步的同时,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职工投身到创新大潮中。
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工作室内滚动播放着由团队成员自行录制的《电解铝工现场操作视频》,组织员工在业务学习时间,加强现场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劳动保护等知识;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充电”,开展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研讨活动,以“接力”的方式,安排团队成员轮流走上讲台,现场讲解自己最拿手、最擅长的技术、经验,与其他成员一起分享;设立了“模拟天车操作平台”,让青年员工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天车在车间运行的情境,能够熟练掌握天车操作技巧,搭建员工快速成长平台。
他们将“导师带徒”工作纳入创新工作室管理,积极吸纳技术过硬、踏实肯干的年青人和一线员工,通过竞争平台和不懈努力,走上了班组长、跟班区长的工作岗位。现年29岁的赵培,原来是电解一厂房的生产班班长,通过“一帮一”与靳帮云结成“导师带徒”对子,在竞聘中以过硬的技术能力,走上了跟班区长的岗位。成为了“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技术骨干之一。创新工作室使基层技术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人才培养作用。
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齐欣创新工作室不断成长裂变,他们不仅是科澳公司的新生技术力量,也成为了劳模精神永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科澳公司破困求生的精神脊梁。(赵越 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