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去年12月末的房地产调控,至今已运行了近9个月,期间,细化的调控文件出台,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从保障房建设到土地供应、闲置土地清理,量化的调控目标逐步浮出水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去年12月中旬的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及公共租赁房,并计划2010年建设180万套廉租房和130万套经济适用房。随后在1月份的“国十一条”中,提出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为更好地配合房地产调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今年4月13日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修正了此前的建设计划,新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是,全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20万套。
700万套政策性住房的改造建设总量敲定之后,土地供应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今年全国住房供地计划,拟供应18万公顷,并在结构上突出确保自住型住房用地供应,其中,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计划供应量,占住房用地计划总量的77%。保障性住房用地为24000多公顷,经济适用房用地站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71%,廉租房用地占保障性住房总量的29%。
土地计划供应量同比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实际土地供应量也出现同比135%的增长,但土地实际供应还没有完成全年供应计划的一半,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闲置土地日日享受“日光浴”,闲置土地数量也在迷惑了市场一段时间后终于水落石出。
8月19日,国土部房产用地专项整治工作新闻通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开展查处各类违法用地2208宗,其中,闲置土地2044宗,保障房用地改变性质83宗。截至5月底,全国共上报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宗数3070宗,面积约18.84万亩,其中,闲置土地宗数2815宗,面积16.95万亩。
闲置土地数量公布后,唯一游走在模糊边缘的空置率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如今,尽管国家统计局的表态,让人们看到了空置率量化的希望,但真正的执行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空置率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商品房供求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内的空置率主要指开发商完成建设后,空置的房屋与已建成的房屋面积之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待售房屋,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房屋空置指数也就是7月统计数据中的待售指数,按照此统计口径,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从2月份的97.99已经涨到7月份的104.77。
尽管我国尚无空置房统计的经验和空置房的处理措施,但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统计住宅空置率,这方面,我们可借鉴先行多年的欧美国家的经验,从美国、欧盟到香港早就开始定期收集和发布住宅空置率的数据。
西方国家对空置房均有严格的控制举措。在德国,业主被要求须在短期内让空置房屋得到重新利用。在房屋空置率超过10%的市镇,地方政府甚至会推倒无法出租的住房。在法国部分城市,在房屋空置的第一年,业主须缴纳房屋市值10%的罚金;第二年为12.5%,第三年则为15%。而丹麦早在50多年前就开始对闲置6周以上的房屋所有者进行罚款。
美国统计署自1965年开始统计住宅空置率,按自有房和租赁房分开统计,每季度会及时发布。西方国家将空房率的警戒线定为10%。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认为,此前,房地产开发商一直用待售率充当空置率,掩盖房地产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此次空置房调查结果如果是客观的,有可能出台更加严厉调控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