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类是产业领域,也包括一些产能过剩领域的项目,比如说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等等,这些按说也应该考虑取消下放,但是为了跟当前国务院关于化解部分行业严重产能过剩矛盾这么一个政策要求相配合,我们暂时做了保留。
有色产业在改善产能过剩、优化布局等方面,将迎来彻底的转变
回顾2013年有色产业的发展与变化,以及产业政策的迭出,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不乏对产业影响深远的举措。从年初的“绿篱行动”,到5月外管局“20号文”祭出,再到年内两轮铝减产,海外LME仓储制度修改等对于各金属产业格局的影响正在日渐形成,一场有色产业结构升级的序幕已被拉开。
借助12月20日有色夜盘的推出,相信有色品种交投低迷的现状将有所改观,而伴随着未来活跃度与流动性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刺激资金进入。这使得有色品种在价格发现与风险规避这两大功能上更有效,更充分。对于有色产业而言,则意味着企业利用期货这一风险管理工具,在对冲现货价格风险、平滑利润曲线、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等方面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在未来几年有色产业的结构升级、产能“精致化”的过程中,这无疑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有色行业价跌利减态势持续
产量上,除铅产出同比下降外,铜、铝、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根据统计局数据,1—11月份,国内精炼铜、电解铝、锌以及铅累计产量分别为623.81万吨、2011.52万吨、489.34万吨、418.38万吨,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3.5%、10.8%、11.6%、-6.9%。
相比前年同期,精炼铜同比增速减缓1.5个百分点,电解铝同比增速减缓2.6个百分点,锌市同比增速大增20.7个百分点,铅市同比增速减缓1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有色行业的产能扩张仍在继续,尤其是铜和铝市产能增加进一步提速。
价格上,四大基本金属尤其是铜、铝、铅跌幅显著。根据上海期货交易所数据,截至11月底,沪铜、沪铝、沪锌、沪铅活跃合约全年平均价格分别为53097.8元/吨、14565.1元/吨、14918.4元/吨、14333.9元/吨。与前年同期相比,沪铜下跌7.2%,沪铝下跌7.8%,沪锌下跌1.8%,沪铅下跌7.2%。
利润方面,有色金属行业整体盈利情况依然不理想,尤其是矿采选业利润下滑较大。根据统计局数据,1—10月,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438.14亿元,同比下降2.5%,虽然降幅小于前年同期的21.1%,但盈利下滑的状态依然没有扭转。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502.21亿元,同比下降12.4%,较前年同期降幅2.4%显著扩大。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935.93亿元,同比增加3.8%,较前年同期的降幅29.7%出现明显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前9个月,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775.0亿元,仍然处于同比下降中,降幅为1.5%。不过,从铜产业上市公司三季度报来看,前三季度包括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等在内的12家铜上下游企业实现利润22.67亿元,较前年同期降幅高达56.9%,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降幅在48.7%。由此来看,今年铜行业的经营业绩更为堪忧。
政策约束与自发调整并行
2013年,有色政策迭出,这其中以年初启动的“绿篱行动”为典型代表。
2月,《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的工作意见》发布,自此开启了长达10个月的“绿篱行动”。在此期间,有色金属废料的进口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废铜进口。海关数据显示,1—11月,中国进口废铜量接近398万吨,累计同比下滑9.9%,前年同期进口量为441.6万吨。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绿篱行动”的开展,使得各地海关在具体操作层面,对废料进口增加了一定的阻力,例如提高了进口废料抽查比例,对货物滞留港口征收额外费用,因为部分口岸检验设备不足导致通关速度减慢等问题,这使得国内进口商资金周转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基于对中国“绿篱行动”的政策顾虑,为避免不必要的贸易纠纷,海外供货商亦倾向于减少对中国的出口。
除“绿篱行动”之外,过去一年我们还见证了外管局“20号文”在融资铜市场激起的千层浪,以及年内两轮铝减产,海外LME仓储制度的改革,下半年铅锌的环保风波等。
上述重要的政策与调整,给予整个有色产业改革的信号。改革,一方面体现在,将环保与有色产业之间的矛盾解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另一方面,面对有色产能过剩而利润薄弱的窘境,着力推动“精致化”、“清洁化”、“高效化”产能格局的建立。
事实上,我们从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领会到本届决策层对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视程度明显强于往年,且此次会议还专门提出以环保等约束手段来治理产能过剩,这进一步佐证了我们上文的判断。归根结底,当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已开始加速进入一场结构升级的改革大战,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仅仅是最初的序幕而已。
期盼有色“精致化”时代到来
伴随着未来这场结构升级战的不断推进,有色产业在改善产能过剩、优化产能布局与效率、提高生产对环境的友善程度等方面,很有可能迎来彻底的转变,一个“精致化”产能时代或将到来(这里的“精致化”,我们定义为产能向资源禀赋占优的区域或组织集聚的过程)。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了铜产业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例如原料进口依赖度偏高、铜下游产能扩张过快、铜加工企业集中度偏低等。而今年,我们认为原料特别是铜矿的进口依赖度将进一步提升,不过。下游产能的扩张或有所放缓。此判断主要是基于铜产业持续承受的环保压力。
2013年长达10个月的“绿篱行动”,令废铜进口显著下降,而据了解,目前决策层有意将“绿篱行动”常态化,即形成一个长效机制,长期约束和规范有色废料的进口。加之受内外比价限制,废铜进口在中长期内或将保持相对低位。这会引起以下三方面的变化:
第一,为弥补废铜进口的减少,对铜精矿的进口会增加,再考虑到明年TC/RC的提高,这使得铜矿进口依赖加剧。第二,由于废铜进口限制,更多的铜冶炼企业转向粗炼设备的投产,即粗铜产能得到提升,这使得原本存在于粗炼环节的生产瓶颈趋于消失,精铜供给受到废铜的影响将日益减弱。第三,当废铜供应紧张时,下游铜加工企业将不得不购买价格更昂贵的电解铜,这使得原本盈利水平就低的中小加工企业业绩进一步下滑,这或许能够抑制未来下游产能的过快扩张,同时在优胜劣汰中,大幅提高铜加工产业的集中度。而集中度的提升,能够为“精致化”产能格局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国内铜精矿同样受到环保问题的困扰,2013年包括江西铜业城门山铜矿在内的多个铜矿山被列入了国家环保部通报整改的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国内铜精矿阶段性的产出受阻。从统计数据来看,1—11月,铜精矿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在5.4%,远低于去年同期的累计同比增速29.7%。2014年,相信决策层在环保与有色之间的矛盾平衡上依然不会松懈,国内自产铜精矿的增速很有可能进一步下滑,这也许能够抵消一部分海外铜矿放量给价格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由于铜矿进口量的上升,国内铜市自2012年开始的过剩格局依然难改。
“东减西增”推动高效产能布局
在经历了去年两轮铝厂减产之后,国内电解铝行业的洗牌已经悄然开启。从价格低迷时河南、江苏、湖北等地高成本铝厂的主动退出,到《铝行业规范条件》明确要求160KA以下落后产能淘汰,新建产能必须采用400KA及以上电解槽,再到电解铝直供电模式的日益普及,如今的铝行业已经越来越推崇产能的低成本与高效化,换言之,铝厂的投建正愈加突显成本低廉与资源禀赋占优的趋势。
这直接引起了国内电解铝在产能布局上的“东减西增”,具体表现在,1—11月,西北总产量达到了1075.28万吨,占到总产量的比重接近55%,显著高于前年同期的47%。这其中新疆地区的电解铝产出增长迅猛,11月产量已经升至27.44万吨,仅次于河南,而前年同期新疆产量仅在11.27万吨。此外,我们也看到诸如河南神火这些原本处于高成本区域的老牌电解铝企,早在2011年就率先进入新疆,近两年其位于河南省内的铝产能关停了近四成,而新疆神火的产能投放则稳步攀升,产能西迁的用意显而易见。
再考虑到2014年1月印尼禁矿令执行的风险,尽管2013年铝土矿进口规模巨大,短期应不存在供应短缺的危机,然而一旦禁矿令长期推行,那么中国电解铝的原料缺口就极有可能出现,而即便只是原料进口价格的上涨,也会进一步加快铝行业的洗牌,推动电解铝产业向资源禀赋占优的区域更快集聚。
国内锌产业洗牌将更为猛烈
近两年,铅锌产业遭遇的环保风波不断,包括铅锌矿、铅锌冶炼以及镀锌污染、血铅事件等,预计环保问题仍将持续性对锌铅上下游施加压力,促使产业加速整合。
此外,相比铝产业,国内锌产业的洗牌表现得更为猛烈,上半年葫芦岛锌业宣告破产重整,或给了市场一个锌产业触底的信号。尽管我们没有看到精炼锌产出数量因此受到显著影响,但其背后结构性的改变或许正在逐渐生成。伴随着大型锌企的重整,整个锌产业会更倾向于在成本与利润、环保与生产之间寻求一个更佳的平衡,最终实现锌产能布局在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上的形成。
从参与期货市场的力度来看,有色产业近两年的情况并不理想。2012年1月,铜、铝、锌、铅四个品种的成交量占到全国的15.13%,而到11月,已经降到3.2%。特别是铜和锌市场,交投活跃度明显不及2010年和2011年。资金对于有色板块关注度的下滑,也构成了有色价格难出现趋势性行情的部分原因。而价格长时间振荡,又进一步使得资金吸引力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
借助12月20日有色夜盘的推出,相信有色品种交投低迷的现状将有所改观,而伴随着未来活跃度与流动性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刺激资金进入。这使得有色品种在发挥价格发现与风险规避这两大功能上更有效,更充分。对于有色产业而言,则意味着企业利用期货这一风险管理工具,在对冲现货价格风险、平滑利润曲线、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等方面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而这在未来几年有色产业的结构升级中,在有色产能“精致化”的过程中,无疑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