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这种业绩下滑较去年有加剧之势。2011年一季度,中国铝业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31亿元,然而今年一季度难保盈利。公司在2011年年报中称,去年全球原铝产量4560万吨,消费量为4510万吨,全球原铝企业开工率为84%,氧化铝也同样遭遇产量过剩和开工率不足的问题。由于2011年宏观经济不稳等因素引发铝价大幅波动,全年铝价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去年四季度开始的铝价大幅下跌导致今年一季度业绩持续下滑。中国铝业认为,2012年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欧洲债务危机使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而早在2011年底,中铝公司总经理熊维平便表达了对今年一季度面临挑战的担忧。
虽然常铝股份属于铝产业下游加工企业,原料铝锭价格的下行有利于公司缓解成本压力,但从业绩预告来看,经济低迷拖累了整个铝产业链的盈利能力,导致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出现大幅下滑。
事实上,中国铝业铝加工板块去年亏损加大已经提前反映了这种隐忧。数据显示,去年中国铝业铝加工板块亏损3.36亿元,同比增长3.7%。
常铝股份在展望2012年经营形势时则讲明了其中原因。据介绍,受国际经济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减缓,国家投资减少,房地产调控措施短期内不会松动,包括铝加工产品在内的市场需求明显放缓。人民币升值产生的汇兑损益因素,也影响到公司的经济效益。此外,随着国内铝加工产能的持续释放,铝加工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利润水平越来越低。
现有数据显示,由于电价上调等因素影响,中国铝业氧化铝板块2011年以来营业成本同比增长达20.17%,铝加工板块营业成本增长11.67%,营业利润率出现下滑。
常铝股份合金铝箔营业成本大幅上升,各业务板块中占比最大的空调箔营业成本同比上升3.09%,毛利率下滑0.37%。常铝股份称,国内空调企业继续加大投资建设,铝加工行业竞争加剧,预计加工费将维持低位,随着经济复苏,原辅材料价格将逐步上涨。如果2012年原辅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同花顺17.59+0.593.47%
常铝股份8.50-0.03-0.35%
中国铝业6.72-0.03-0.44%
工商银行4.27-0.02-0.47%
利润计算,常铝股份今年一季度仅能实现净利润154.35万元至463.04万元。
在美联储QE3预期落空带动伦敦基本金属价格普跌的环境下,沪铝1206跳空低开低走,后随沪深股市强反弹回升,留下了一根颇具意味的长上下影K线。技术面看,自1月18日在120日均线处见顶以来,沪铝1206一直在该线压制下构筑下降通道,5日更出现加速下跌迹象,显示仍有下跌空间。
3月伦敦金属跳水明显,其中伦铝跌幅最甚,达到6%以上,对沪铝价格形成明显压制。虽然新湖期货有色金属分析师林蓉分析称,海外原铝供应依然紧张,因此国际铝价进一步深跌的可能不大,但国内铝市场的基本面就疲弱多了。
供给稳定增加,需求缓慢复苏,1~2月国内铝消费增长的步伐明显慢于供给,终使沪铝价格深陷低位。在铝价维持区间窄幅震荡的格局下,薄弱的资金关注也难以辅助铝价实现弱势反转。
“我认为短期16000元/吨是一个支撑位,多空在此会有争夺,一旦跌穿,我预计到15800就差不多是底了,跌破前底15605的可能性很小。”上海有色网铝产业分析师张晨光5日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分析称,左右铝价的关键因素是基本面,目前可谓利好与利空并存,后者相对多一些。
“利好方面,主要是铝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电解铝企业目前平均生产成本高达16500元/吨,而目前现货铝价徘徊在16000元/吨上下,有40%的生产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西北地区的铝企因其电力优势相对好一些而已。估算现货铝价今年的运行区间是15500元/吨~17500元/吨,因此下跌空间有限。如果现货再大幅下跌,那么河北、山西的铝企可能会被迫减产。这对期货铝价亦有支撑作用。”
而利空方面,他告诉记者:“铝库存较高,而铝的消费增速今年以来持续放缓,只有9%~10%,比去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因此存在供应压力,而今年有400万吨新增产能投产,更进一步加大了库存压力。”
而铝出口的不容乐观更给国内铝消费不振,供应却稳定增加的疲弱基本面再添压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分析,在全球供应过剩的情况下,国际铝价上涨的空间不会太大,总的来看,国内铝价与国际铝价已基本相当,铝材出口逐月下滑的情况虽可以被遏制,但增长速度很难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2012年中国铝材产量会进一步增加,预计今年中国铝材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出口量会维持在2011年的水平或略有增长。”他预计。
虽然相似的基本面利空在铜上也有体现,但不同的是,市场还可期待货币政策放松对铜消费的重大利好,但对铝而言,这一效应就弱了很多。
“铝的金融属性没有铜强。”张晨光说,去年一些铝企的现金流问题较严重,而今年主要是消费问题,因此基本面是决定性的因素,况且货币政策即便有进一步的放松和刺激,但从收紧到稳健,政策放松力度也不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