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博年(Tom Albanese)事先并未料到,此次来中国,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早在一个多星期前,艾博年即将参加3月20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消息就已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这位世界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Rio Tinto)的首席执行官如今已无法再在中国“低调”行事。2009年与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195亿美元的大交易最终以分手告终,以及随后发生的力拓“间谍门”事件,让很多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2009年2月,中铝和力拓的“世纪大交易”宣布,不足四个月后,交易宣布中止。现在,距上次“牵手”一年多后,中铝和力拓再度走到了一起。
本刊记者从接近交易的多位人士处证实,将两家公司拉到一起的项目是西非几内亚一个名为Simandou的铁矿(下称西芒杜铁矿)。双方已就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这一铁矿项目达成了框架协议,并计划在艾博年访华期间(3月20日到22日)正式对外公布。
不过,3月22日(周一)开审力拓案的消息打破了既定安排。3月19日(周五)上午11点,双方宣布了就项目合资签署谅解备忘录的消息。对于即将到来的艾博年,这多少算是铺平了一点通向北京的路。伴随着艾博年的访华,力拓正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立体公关,以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2009年交易破裂之时,曾有中铝人士怒斥力拓“背信弃义”。时隔半年后,究竟是怎样的力量令中铝和力拓再度走在一起?这一次,中铝是否在走向更危险的合作?
“关系正常化”努力
在西非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被力拓视为与其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同样的“世界级”铁矿资产,艾博年曾表示这是力拓未来铁矿石业务增长的一个主要贡献者。力拓计划先期年产能达到7000万吨,并最终将产能提升至每年1.7亿吨,如果最终实现,这意味着力拓将再造一个“哈默斯利”铁矿。哈默斯利铁矿是力拓现在产量最大的一个铁矿,位于澳大利亚。
中铝和力拓现在签署的只是一个框架协议,并不具有约束力。按照协议,中铝公司与力拓按47∶53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持有西芒杜项目95%股权(剩余5%项目股权由国际金融公司持有)。中铝公司将向合资公司分期注入共计13.5亿美元资本金以获得上述股权。该投入用于西芒杜项目的后续项目论证与开发。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和黑石集团担任中铝公司在本次交易的财务顾问,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任其法律顾问。
不过,这一项目的总投资规模还未公布。协议称双方将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再确定。两年前,力拓声称开发这一铁矿需要60亿美元,但目前认为这一项目的开采成本已经上升至120亿美元。
中铝与力拓密谋的交易不仅于此。本刊记者从接近交易的人士处获悉,除了西芒杜大铁矿,双方还有其他项目在商谈中,比如力拓在蒙古的Oyu Tolgoi铜金矿项目,但尚未达成一致。
消息人士称,此次合作机会得益于中铝和力拓的上一次战略合作中所达成的部分约定。在当时中铝和力拓达成的195亿美元交易中,除了双方组建铁、铜、铝等资产层面的合资企业及力拓以72亿美元认购力拓集团发行的次级可转债外,双方还承诺在勘探层面上,将就共同开发位于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进行探讨。
195亿美元的交易宣告失败后,中铝和力拓的关系一度变得十分紧张。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公开表示对交易失败“非常失望”,中铝内部视力拓的举动为“背信弃义”之举。
中铝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告诉记者,这之后中铝并未因此拒绝其他海外合作的可能。而总经理熊维平则多次强调,中铝“多金属国际化”的步伐不会停,中铝也始终有其他在洽谈的海外项目。
“我们总是在寻求和不同的人的合作机会,只要是能互惠互利,就是一个机会。”前述中铝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这一协议的达成意味着中铝和力拓的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诉记者。他认为,中铝仍是力拓的单一最大股东,双方都希望修复关系,而力拓为了恢复与中方关系做出的努力尤为重要。
面对其最大的市场,力拓因“毁约”在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局面。这正是它不得不与中铝重启合作的原因。[pagebreak]
力拓“四面楚歌”
从力拓拒绝与中国的交易,转而接受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橄榄枝的那天起,似乎它在中国的好日子就终止了。
首先是力拓在上海的员工陷入了“间谍门”事件,以力拓铁矿业务中国区总经理、澳大利亚籍华人胡士泰为首的四名员工以间谍罪和“窃取国家机密”罪被刑拘。此后,四人罪行的严重程度被降级为“受贿和侵犯商业秘密犯罪”。
检察机关指控,胡士泰和王勇、葛民强、刘才魁三位同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索取或非法收受数家中国钢铁企业巨额贿赂;采取利诱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多次获取中国钢铁企业的商业秘密,给有关钢铁企业造成了特别严重后果。
此次艾博年来华,正赶上3月22日上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首次开庭审理。这势必引发国内外对此事的关注进一步升温。
力拓“间谍门”事件的另一边,是中国钢铁企业对今年铁矿石上涨压力的怨声载道。中国钢铁企业普遍表示,30%左右的涨幅是可以接受的价格,原材料铁矿石价格若要上涨40%“恐怕承担不起”。
然而,伴随着现货价格的持续高涨,三大铁矿石企业屡屡放出风声,甚至扬言铁矿石长协价格将上涨80%-90%。3月16日,久未做出正面表态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示声援欧洲钢铁工业联盟的声明,即“强烈反对铁矿石生产商欲提价80%-90%的打算”。
此前,已有宝钢、武钢、鞍钢、河北钢铁等十多家钢企的高管联名写信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希望将解决进口铁矿石问题上升至国家层面。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正式出面表态,表示“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钢铁协会及国内大型钢厂对外谈判,给予其包括国际贸易政策、必要的贸易手段在内的支持措施”。这进一步将中国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企业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
在多重压力下,面对中国这一力拓最大的市场以及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调整迫在眉睫。今年2月初,力拓调整了对中国业务的人事架构,任命能说流利汉语的鲍谊安(Ian Bauert)为力拓中国总裁,将中国业务负责人由力拓铁矿集团首席执行官山姆•威尔士(Sam Walsh)调整为力拓能源集团首席执行官睿达齐(Doug Ritchie)。艾博年称,此举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公司与中国的长期合作关系”。
近期,在放弃与中铝交易这一核心问题上,力拓也放下了原本“高高在上”的架子。在3月17日的年度报告中,力拓董事长杜立石(Jan du Plessis)公开表示对放弃此前与中国国有企业中铝的195亿美元的交易“深表遗憾”。
杜立石表示,力拓因此失去了一个从根本上与力拓最大的客户改变关系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特殊机会,并称力拓在中国的近期目标就是增强与中铝的联系,同时发展符合双方利益的商业机会。
他说,自从2009年4月成为力拓的董事长以来,他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放弃与中铝的交易,令很多股东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们的担忧不仅是出于对交易的金融条款的考虑,也是对放弃交易后,力拓与中铝的战略关系受到影响而深感不安”。
在外界看来,此次艾博年访华更被视为是一场“破冰之旅”。艾博年将要参加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具有浓重的官方色彩,或将为他在半公开论坛上与中国官员接触创造机会。按照大会日程安排,3月22日,艾博年将同其他企业高管一同被中国总理接见。
然而,力拓深知,一次会议并不能让其修复在华关系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能帮助力拓打开在华关系之门的,仍将是与中铝的合作。
危险的西芒杜
然而,与上一次交易中力拓优秀、成熟的“世界级资产”相比,此次与力拓在几内亚铁矿项目的合作,显然仅是一个次优选择。
今年3月公布的力拓年报显示,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属于仍在评估中的项目,尚属前期勘探阶段。力拓持有这一项目95%的股权,另外的5%股份由世界银行集团的成员之一的国际金融公司持有。
根据2008年力拓公布的勘探结果,西芒杜铁矿的已控制和推断(inferred)储量为22.5亿吨,项目总资源量可能高达50亿吨,品位达到66%。
西芒杜铁矿项目处于几内亚内陆地区,距离沿海地区900公里。力拓的一则报告显示,在1996年发现该矿区时,这是一片完全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此后,力拓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但截至目前,这一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prefeasibility study)尚未完成。
“一般而言,全世界的未开发矿区均存在着勘探风险,几内亚这个项目也不例外。而且这个项目深处内陆,需要建设一条很长的铁路和一个新的深水港,这都意味着不低的开发成本。”一家外资投行的资深矿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力拓曾在2008年表示,其每月的钻探等成本超过了2000万美元,到2008年底对西芒杜铁矿的开发投入预计超过4亿美元。之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勘探项目的资金投入被迫缩减,比原有计划降低了60%。
上述分析师认为,力拓之所以在这一项目上引入中铝作为战略伙伴,一方面是出于分担开发成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分散这一项目政治风险的考虑。
2008年,力拓早在2003年就取得的对这一项目的开发权突然遭到几内亚政府的质疑。8月,力拓称对西芒杜铁矿的所有权被几内亚政府废除,而此后力拓高层一直不断与几内亚总统和相关部长进行协调。但迄今为止,力拓仍表态称“西芒杜铁矿的所有权问题仍在与几内亚新政府进行商议中”。
知情人士透露,对于西芒杜铁矿的一半所有权,力拓仍尚未拿回,这与上任几内亚总统兰萨纳•孔戴(Lansana Conte)有关。孔戴突然死去后,力拓与几内亚政府的谈判就陷入了停滞。此次引进中铝作为合作伙伴,也是试图通过这次合作让中国政府帮助协调。
“最大的风险仍然是几内亚政局近几年不断动荡,这为项目开发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
一位资深矿业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异常谨慎,很大程度上由于非洲国家政局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极高,甚至可能连基本的勘探权、开采权都无法得到保证。
对中铝而言,本次合作虽为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国际舞台。但能否将这一项目所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一一化解,中铝仍然面临挑战。